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莊捷翰醫師
現代人聞癌色變,在癌症死亡排名整理,大腸直腸癌已躍升為癌症死亡第三名,好發率為排名第二,近5年的統計,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比10年前僅提升1成左右。台灣醫學發達,為何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卻沒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而提升?難道大腸直腸癌會是絕症?
癌症≠絕症,大腸癌標靶藥的使用可延長病患的存活率
大腸直腸癌若能早期發現,利用手術切除加以化學治療或進行放射治療,治癒的機會很高,但麻煩的是罹患早期大腸直腸癌 的病症常容易被忽略,像是貧血、腹痛、大便習慣改變、肛門出血、或是血便等,檢查出真正病因時,往往病人已是大腸直腸癌第三期,甚至是第四期,癌細胞早已 轉移至淋巴腺或遠處器官,諸如肝臟、肺、或腹膜等,此時已是癌症的晚期,早年晚期大腸直腸癌不但不易治療且治癒率也低,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,大腸直腸癌 的治療有新突破,即使用標靶藥。
傳 統化療藥物缺乏區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特性,在控制癌細胞時,部分正常的細胞也遭受毒害,導致嚴重副作用的產生,包括倦怠、食慾降低、嘔吐、口腔潰瘍、腹 瀉、掉髮、指甲變形、血球降低、免疫力下降、貧血、肺毒性、肝毒性、心臟毒性、腎臟毒性等等;而標靶藥能找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,針對癌細胞抑制其周 遭血管新生,使癌細胞失去養分來源,無法生長,進而控制腫瘤大小進行切除,在副作用方面,也不似傳統化療般嚴重。因此越早使用標靶藥治療,越能控制癌細胞,成效也越好。
根據2008年ASCO(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) Cassidy研究發現,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的病人若有標靶藥合併療法治療後,進一步針對肝腫瘤切除,2年的存活率高達86% - 89%,研究同時指出,血管新生抑制劑(Anti-VEGF, Avastin)合併療法在治療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的病人上,有15.5%的機會可透過手術完全將腫瘤切除,經過肝轉移腫瘤切除的病人經過10年存活率近四分之一,這對大腸直腸癌合併肝轉移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突破,代表著可能有治癒的機會。
癌症醫療也有M型化現象
大腸直腸癌病患不是因為疾病被打敗,而是輸在經濟上
雖然標靶藥的成效不錯,但目前健保給付是將標靶藥物列為第3線用藥(Anti-EGFR, Erbitux) ,此時治療效果已不理想,若病患自費第1線(Avastin)治療,1個月須10幾萬元,導致家中若有罹患癌症的病人,一方面要與癌症搏鬥,另一方面還要費盡心思與經濟拔河,到最後往往會看到病患由於經濟因素選擇放棄積極治療的機會,也就是放棄生存的希望,M型化的社會竟讓活著變 成是有錢人的權利。在看診的過程中,醫生除了依照病人的病況給予適當的治療,現在也要觀察家屬外表、穿著,評斷經濟狀況再給予用藥建議,若是提供病人不能 負擔的醫療方式,這對病人來說,何嘗又不是另一種折磨呢?眼睜睜的看著病人得放棄治癒的可能,對醫生來說也是種掙扎與無奈。
因為病患負擔不起標靶藥的費用,台灣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與25個歐美國家相比,是倒數第8名,相對於第1名的美國白人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超過62%,台灣男性僅有42%,女性達46%。2006年健保局統計資訊分析,大腸直腸癌醫療健保支出卻僅有37億新台幣,只佔不到全年所有健保醫療支出的1%,部份慢性病治療的單一藥品,支出就遠超過了20億新台幣。相形之下,大腸直腸癌的病患的權益就被犧牲許多。L. Sharp在Clinical Oncology發表大腸直腸癌治療新趨勢比較英國、美國及八個歐洲國的GDP 醫療支出與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發現,醫療支出與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呈正相關,也就是說醫療支出越多 存活率愈高。台灣的醫療在全球算是屬一屬二,但卻因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,犧牲許多大腸直腸癌病患的生存權利,導致大腸癌的存活率低落,實在是很諷刺又可惜之事,畢竟生命不分貴賤,家庭的幸福也不應該建立在財富之上啊!
可以在這裡選購"超級諾得"-預防大腸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